张蔚华:服毒自尽数10年后,金日成寻其后人,馈赠20捆人民币
"我能为抗日而死,为保卫金成柱和他领导的游击队而死,感到光荣!"
这句话是革命志士张蔚华的遗言,他死在1937年的秋天,死的时候只有24岁。他口中说的金成柱是他的同窗,也是他最亲密和信任的战友,他们一起在最艰苦的年代抗击日寇,尽管来自两个国家,可是友谊不分国界,金成柱有另外一个名字,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在历史书中——金日成。
年少轻狂
金日成和张蔚华认识的时候,一个13岁,一个12岁,都是不懂事的年纪。张蔚华是抚松县本地人,父亲经商,家产颇为丰厚,而且思想开明,张蔚华的童年过得洒脱自在。相比之下,金日成的人生就坎坷得多,他跟着父亲来到抚松县是为了逃难。
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是朝鲜的反日志士,朝鲜的境况比中国还要糟糕,整个国家和亡国并无二致,日本人占领了每一个角落,金亨稷因为参与反日活动被抓进了监狱,足足关押了一年,受尽了折磨,几乎丢了半条命,才被营救出来。朝鲜已经没有容身之处,他只能带着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子跑到中国来居住。
逃难对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愉快的经历,到了抚松县之后,因为他们一家子身份不明,根本无法落户,金亨稷百般无奈之下,听说张蔚华的父亲张万程在当地颇有名望,便登门恳求张万程伸出援手,张万程是个惜才的人,见到金亨稷谈吐不凡,便留他在家中叙话,得知了金亨稷的遭遇,他对这个朝鲜人非常同情,于是第二天张万程便找到了县长,帮张万程一家人办妥了落户的事情。
展开全文
当时还叫做金成柱的金日成就这样认识了张家的小少爷张蔚华,作为一个朝鲜人,金日成在东北是孤单的,张蔚华是他第一个中国朋友,性格活泼的张蔚华领着金日成逛遍了抚松县的每一个角落,当然,他们也会聊起战火之下的亚洲诸国。
理想之光
侵略者的铁蹄之下,没有人能够幸存,朝鲜如此,中国也是如此。表面看上去大大咧咧的张蔚华其实是一个早熟的孩子,对于中国的未来他充满了担忧,他能够看清楚,日本早已对东三省虎视眈眈,而庸弱无能的政府,欺压民众的军阀,真的能够保卫这片土地吗?张蔚华并不敢指望这些人。
张蔚华内心明白,中国的未来风雨飘摇,可是中国应该向何处去呢?张蔚华想不出答案,直到金日成给他搬来了一摞书,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资本论》、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……这些书是金日成找到的答案,也在未来成为了张蔚华的信仰。
但是这条路是格外艰难的,为了宣传革命思想,他们共同创办了报刊《新日》,结果没多久就被敌人盯上了,金日成被捕入狱,是张蔚华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社会关系将他救了出来,自那之后,金日成开始了四处流亡的生活,朝不保夕的日子里,张蔚华却始终相信他的朋友会实现理想。
张蔚华本人也一直兢兢业业支持革命工作。1930年,金日成被敌人的密探盯上,当时他在火车车厢里,探子离他几步之遥。正当金日成急得不知所措时,忽然有人拽住了他,魂飞天外的金日成回头一瞧,居然是许久未见的张蔚华。
自从金日成出狱流亡之后,张蔚华的革命事业遭到了家人严重的反对,毕竟张蔚华干什么都好,但是家人不希望他把命丢了。为此张万程整日派人紧盯着儿子,却还是被张蔚华找到机会溜了。离家出走之后,张蔚华当初寻找金日成的踪迹,但是始终没有线索。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,两个人居然在火车上遇到了!
看到金日成受困,张蔚华当机立断,拿出自己身上的盘缠买通列车员,把金日成塞到了高级车厢,高级车厢里不是官吏就是富商,密探不敢随随便便进来,火车到站之后,张蔚华立刻雇了马车把金日成送走,这才让金日成虎口脱险。
英年早逝
两人商议之后,张蔚华决定留在东北抗日,金日成则决定回到家乡作战,临别之前,张蔚华笑着问金日成:"你现在最缺什么?"金日成思考了一下回答:"我需要枪,有了枪才能和日本人作战。"
几个月后,金日成受到了张蔚华送给他的礼物,十二支崭新的枪,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金日成,这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。这是张蔚华从东北的各处黑市里辗转取得的,金日成的需求他一直都记在心里。没多久,张蔚华又送来了四十支枪,可以说金日成初期的军火全是张蔚华提供的。
金日成当时没有想到,自己和张蔚华即将迎来生离死别,1937年,张蔚华被日本宪兵队带走了,他们从叛徒那里得知,这位平日看上去吊儿郎当的张家少爷,居然一直在给朝鲜的抗日军队以及东北抗联提供援助,日本人随即对张蔚华施加了无数酷刑,威逼他说出有关金日成的消息。
可是张蔚华被折磨得不成人形,却始终没有透露半个字,日本人见他是个硬骨头,便想出另一条毒计,把他软禁起来,当做鱼饵。可是张蔚华如此聪明,又怎会不知日本人的打算?他平静地留下遗书,趁着日本人让他会见朋友的机会拿到了毒药,从容自尽。
金日成回忆起自己得知消息的时候,宛如天崩地裂,他最好的朋友就这样惨烈决绝地选择了离开。几十年后,金日成通过中国方面千辛万苦总算寻找到了张家的后人,他红着眼眶把二十多捆人民币交到了张家后人手上。
可是这无法填补金日成内心的遗憾,那个永远乐观向上的年轻人,孤单地死在了囚牢之中,只留下一座无言的坟墓,让人们怀念。
评论